Search This Blog

Tuesday, May 9, 2017

什麼樣的電影有台灣風味?

什麼樣的電影有台灣風味?


我有時看到某些日本電影的時候,就會不自覺的說這部電影好有日本風味啊,這就叫我聯想到什麼是風味?有那些電影有台灣風味呢?想了想,卻答不出來,去請教了一些喜歡看電影的老朋友,大家也莫衷一是。到底什麼是有台灣風味的電影呢?這樣問,對不對?很難說。我也沒有預設答案。風味是什麼,也很難定,我現在想的是『文化現象』(我的一個好友說『文化現象』比文化確切,『文化現象』是文化加在人身上以後露出來的樣子)。那什麼是台灣的『文化現象』呢?想了想,發現我只所以說有些電影有日本風味,完全是因為我對日本的『文化現象』了解得太膚淺,太無知了。台灣的『文化現象』呢?我們太了解了,太關心了,為什麼也答不出來呢?可能是台灣的『文化現象』一直在變,不同的時代,好像台灣有著不同的『文化現象』。

我能找到最早的演台灣『文化現象』的電影是侯孝賢 2005《最好的時光》的第二部和1993的《戲夢人生》, 《最好的時光》的第二部《自由夢》是說1911 梁啟超到台灣時的一些社會現象。《戲夢人生》是說李天祿的前半生,大概從1901到1945. 這段時候台灣的情形,我不熟悉,只能當成歷史看,感覺上好像和清末明初的歷史差不多。

1945是台灣歷史上非常重要的一年。我能找到幾部電影是吳念真​​1984的《多桑​​》,和侯孝賢1989的《悲情城市》,和1995的《好男好女》。這幾部電影都是1945過了四五十年以後才拍的電影。我想這一個事實就已經告訴了我們這幾十年的一個『文化現象』,那就是這幾十年裡不同的人看到不同的『文化現象』,看到不同的二二八,看到不同的大陸。其實有不同的『文化現象』是很正常的事,是好事,可是就有些人不願意看到這些不同,不敢看到這些不同,也不要別人看到這些不同,更不要別人拍這些電影。還好四五十年後有了這些電影,這些電影拍得都很好,有一點含蓄,有很多感情。我自己最喜歡的是《好男好女》,每次看了,都覺得自己是個弱者,沒有勇氣做該做的事。

講述50,60,70年代的電影,往往都不把年代說明確,我能看出來的,有名的電影有:侯孝賢1985的《童年往事》,1986的《戀戀風塵》,楊德昌1991的《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楊立國1989的《魯冰花》,萬仁1984的《油麻菜籽》和1983的《兒子的大玩偶》《小琪的帽子》和《蘋果的滋味》​​等等。這些年代台灣的『文化現象』,我有些熟悉,有些陌生,就算是陌生的情景,也帶著熟悉,童年的親情是忘不了的,尤其是《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我過不久就再看看,每次看,都忘了我身在何處。

80年代開始,台灣的『文化現象』有著很大的改變,我想主要是台灣和外面有了大量的接觸,台灣現代化了。吳念真1996的《太平.天國》開始談到大陸經商,楊德昌1986的《恐怖分子》,1994的《獨立時代》,1996的《麻將》,2000的《一一》談到現代化一些白領階層的生活。蔡明亮​1992的《青少年哪吒》,1994《愛情萬歲》​談到現代化過程裡邊緣青少年的遭遇,鈕承澤2009的《艋舺》​談到黑幫兄弟的現代化。說來奇怪,這段時間,我雖然住在美國,可是對這段時間的台灣電影,特別熟悉。《獨立時代》就是個很好的例子,電影裡男女主角的生活,我都沒有經歷過,他們的想法,我也都不認同,可是說不出來為什麼,他們的談話,他們的舉止,好像就在我身邊。我想現代化有時就成了美國化,也還不是道道地地的美國化,而是時尚富裕生活的美國化。這些電影裡的台灣『文化現象』倒是把在美華人的生活和在台灣的生活拉近了。

2000年以後,我得承認,我落伍了,我有時完全不知道電影在說什麼,拿侯孝賢2005《最好的時光》的第三部《青春夢》來說,侯孝賢是台灣最有名的導演,他的作品一向叫我神往,可是到現在我還想問張震舒淇演的生活真是2005台灣的『文化現象』嗎?還好,這個時候,我看了幾部叫我帶著溫暖笑意的電影:九把刀2011的《那些年,我們一起追的女孩》,鄭芬芬2009的《聽說》,侯季然2012的《南方小羊牧場》,和楊雅喆2012的《女朋友。男朋友》。戴立忍2009的《不能沒有你》,易智言2002的《藍色大門》,楊雅喆2008的《囧男孩》,和魏德聖2008的《海角七號》。這些電影的兩個共同點,一個是笑,笑最能拉近人和人之間的距離;一個是青春,其實青春和笑應該和年齡沒有關系。希望台灣的『文化現象』能把青春和笑灑在每一個人身上。

有一點,一定要說一下,上面說的電影,都是用寫實,具像的手法把台灣的『文化現象』拍出來的,有沒有可能用抽像的手法拍呢?還有,是不是不拍台灣的『文化現象』就一定不是好的台灣電影呢?問這些問題,就是要引出蔡明亮從​1998的《洞》開始就拍了一系列的電影,包括,《你那边几点》​2001,​​​《不散》2003​,《天边一朵云》2004​。《郊遊》(2013)​。這些電影,或多或少,都站在比較不同的角度,希望看到​台灣『文化現象』的背後。尤其是《洞》,是我看過電影裡餘味最久,最深的電影。每一個人不都有一個洞嗎?有了洞,我們才能看到外面的世界,也是有了洞,我們才能避開外面的世界。爬出去,躲回來,反映了我們对溝通的渴望和對疏離的要求。蔡明亮不是在拍台灣的『文化現象』,他是在拍全世界的『文化現象』。

積亮
5/9/2017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