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出來《狗十三》和『說』出來《四個春天》
(Four Springs, 2019 陸慶屹)
(Einstein & Einstein, 2018 曹保平)
我很喜歡《狗十三》。我喜歡的電影往往是電影『演』出來一些叫我,平日也曉得,可是沒有多想的東西。《狗十三》給我的是李玩在電影裡學英文的時候,查到的一個詞:虛偽。電影沒有再用這個詞,可是從頭到尾,『演』的就是虛偽。其實這個名詞用的太正式了,而且虛實真假因人而異,也不好辯。李玩的爸爸,就不必說了,他因為說假話,說的多了,連對他自己說話都是在說假話了。電影裡最後他說我不是一個好爸。倒是一句真話。我這裡用的真假,並不只是法律上的合不合於事實,而是是不是他真心想說的話。李玩在和她的堂姐在說悄悄話時:李玩說你為什麼喜歡他?堂姐:我們班上同學都喜歡他。李玩: 就為了這個?堂姐並沒有有意說假話,可是她也沒有真心想過。同父異母的三歲弟弟昭昭拿著棍子,無知的打家裡沒一個人,把奶奶都打出血了,沒有人說不要打,李玩不作聲,看著昭昭,昭昭轉身就走開了,沒打她。昭昭無知嗎?有一次爺爺奶奶和李玩吃飯時,奶奶炒了紅薯,李玩說紅薯對爺爺的高血壓不好,奶奶說電視上說紅薯對高血壓好,李玩說那是說美國紅薯,咱們中國的不好,爺爺笑著說那可真是崇洋媚外了,可是爺爺把已經夾在筷子裡的紅薯又放回去了。這不是虛偽。爺爺真心聽了李玩。李玩小時候很任性,是不是任性就不虛偽?很來李玩長大了,懂事了,是不是就變虛偽了?和很多人相比,小孩也好,大人也好,李玩有一點跟別人不一樣,她很喜歡獨立思考。並不是喜歡獨立思考的人不虛偽,而是喜歡獨立思考的人有可能不虛偽。不喜歡獨立思考的人並不是他想虛偽,而是他不知道該怎麼想自己。加一句,獨立思考和看起來有沒有學問完全無關,我最喜歡的一句話是莊子的『形莫若就,心莫若和』。李玩長大了,她看起來變虛偽了,我覺得她不是。她不想在這個虛偽的世界裡賣力的去演戲了,可是也不想完全退場。
說到虛實真假 ,也可以談談記錄片和劇情片。記錄片進展的很快,我已經快分不出記錄片和劇情片了。勉強的說,
記錄片用真名實姓, 劇情片不用真名實姓(除了有名的人物)。除此以外,我看不出什麼是真人真事,真名實姓的人做的事就是真事嗎?不用真名實姓就反應不出實情了麼? 我覺得電影的好壞是在於有沒有把真正想給的東西給出來。我自己的偏好是如果是『演』出來了,我感覺到了,想了一想,我懂了,我就喜歡。如果是真接『說』出來了,我聽到了,我也同意,可是就沒有那一份感受了。都我來說,《四個春天》屬於後者。
楊積亮
3/10/2019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