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熟與快樂之間
-----記四部年青導演的電影 (楊積亮)
《學習的理由》2016 導演 楊逸帆
《被遺忘的時光》2010導演 楊力州
《尋情歷險記》2009導演 吳汰紝
《那個靜默的陽光午後》2017 導演 陳志漢
非常謝謝[雙向影藝會社 TWT]的努力,讓我有機會看了這四部電影。尤其是《學習的理由》,非常特別,楊逸帆在開始執導的時候才十四歲,國中二年級,這部電影就是描述他和他的幾位同學,從那個時候開始選擇高中,大學時的無奈和執著。楊逸帆和他的幾位同學,才真是自己演自己的故事。自己演自己的故事並不一定是好的電影,關鍵是導演(也是自己人)能不能跳出來,看清楚自己的故事,然後再走回去演自己的故事。我覺得楊逸帆和他的幾位同學做到了。他在電影裡很也問了,什麼是成熟?
什麼是成熟?很不容易答,尤其是讓自己認為自己已經成熟的人來答。很多人都會想成妥協,折中,說人云亦云的套話。這樣的成熟會叫人快樂嗎?可能是一時的輕鬆,那不是長久的快樂。長久的快樂要的成熟,是長大的成熟,不是長老的成熟。許多人只會長老,不會長大。長大是有了大眼光,大胸襟。我看楊逸帆和他的幾位同學這麼年青,就已經逐步長大了。
楊逸帆上的國中是所體制外的國中,幾位同學都對演藝有興趣,好的演藝需要能力,努力和內涵。內涵來自學習。能有好老師學習是幸運的,去那兒找好老師呢?《學習的理由》的制作看起來不很成熟,可是幾句叫人深思的話卻讓一群年青的臉,不經意的說出來了。詳情請看https://zh.wikipedia.org/wiki/%E5%AD%B8%E7%BF%92%E7%9A%84%E7%90%86%E7%94%B1
《那個靜默的陽光午後》拍的也很好。大體老師這個名字,真是一語中的。捐贈大體不是一個容易跨過的門檻。我很想做,還是有點怕。看了電影,給了我一些勇氣。
《尋情歷險記》的『情』叫我有點出人意料之外的感覺。可是如同劇中所說,
感情是要培養的。這是一句有道理的話。
《被遺忘的時光》,叫我有點失望。其實它的劇情是和我很有關係的。可惜導演沒有能真正體會失智症病人和家人的無奈,而著墨於一些表面的異常。
我可以看得出四部記錄片,都費了很大的心血,也叫人回味感動。和一些『成熟』的記錄片比,形式上沒有能多元,基本上還是直鋪真述,以訪談為主。當然這也有它的好處。我還是借著我在看完《村戲》以後說過的話結尾:討論的時候,主持人說了一句話,很有意思,導演拍電影是為了記錄歷史。我不禁想問是記錄歷史還是解釋歷史?再想想,也許解釋歷史最好的方法,就是完整的記錄歷史,不加解釋。可是完整的記錄並不是把每一個時刻都記下來,那什麼該記?什麼可以不記?只有『成熟』的人知道怎麼做。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