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文明』裡的神話
(第1次整理:7/28/2020 楊積亮)
1、盤古開天
傳說太古時候,天地不分,整個宇宙像個大雞蛋,裡面混沌一團,漆黑一片,分不清上下左右,東南西北。但雞蛋中孕育著一個偉大的英雄,這就是開天闢地的盤古。盤古在雞蛋中足足孕育了一萬八千年,終於從沉睡中醒來了。他睜開眼睛,只覺得黑糊糊的一片,渾身酷熱難當,簡直透不過氣來。他想站起來,但雞蛋殼緊緊地包著他的身體,連舒展一下手腳也辦不到。盤古發起怒來,抓起一把與生俱來的大斧,用力一揮,只聽得一聲巨響,震耳欲聾,大雞蛋驟然破裂,其中輕而清的東西向上不斷飄升,變成了天,另一些重而濁的東西,漸漸下沉,變成了大地。盤古開闢了天地,高興極了,但他害怕天地重新合攏在一塊,就用頭頂著天,用腳踏住地,顯起神通,一日九變。他每天增高一丈,天也隨之升高一丈,地也隨之增厚一丈。這樣過了一萬八千年。盤古這時已經成為一個頂天立地的巨人,身子足足有九萬里長。就這樣不知道又經歷了多少萬年,終於天穩地固,不會重新複合了,這時盤古才放下心來。但這位開天闢地的英雄已經筋疲力盡,再也沒有力氣支撐自己,他巨大的身軀轟然倒地了。盤古臨死時,全身發生了巨大的變化。他的左眼變成了鮮紅的太陽,右眼變成了銀色的月亮,呼出的最後一口氣變成了風和雲,最後發出的聲音變成了雷鳴,他的頭髮和鬍鬚變成了閃爍的星辰,頭和手足變成了大地的四極和高山,血液變成了江河湖泊,筋脈化成了道路,肌肉化成了肥沃的土地,皮膚和汗毛化作花草樹木,牙齒骨頭化作金銀銅鐵、玉石寶藏,他的汗變成了雨水和甘露。從此開始有了世界。
2、女媧造人
女媧(wa1)氏為上古氏族。 《說文解字》釋“媧”字為女媧之稱謂,並以“化”解釋“媧”字,表示“女媧”的詞源和得名本身即與“化育”的功能相聯繫。
往古之時,四極廢,九州裂,天不兼覆,地不周載;火爁焱而不滅,水浩洋而不息;猛獸食顓民,鷙鳥攫老弱。於是女媧煉五色石以補蒼天,斷鰲足以立四極,殺黑龍以濟冀州,積蘆灰以止水。蒼天補,四極正;水涸,冀州平;狡蟲死,顓民生。中國上古神話傳說之一,創世女神女媧化生萬物,每天至少能創造出七十樣東西,開世造物,因此被稱為大地之母。她是古老相傳的大母神。相傳女媧以泥土仿照自己摶土造人,創造並構建人類社會;又替人類立下了婚姻制度,使青年兩性相互婚配,繁衍後代,因此也被傳為主職姻緣與情愛的皋禖古神。女媧是中華民族的母親,華夏民族人文先始,福佑社稷之正神。她慈祥地創造了生命,又勇敢地照顧生靈免受天災,是被民間廣泛而又長久崇拜的創世神和始母神。
盤古開闢了天地之後,天上有了太陽、月亮、星星,地上有了山川草木,花鳥蟲魚,可是就是沒有人。不知道在什麼時候出現了一個非常美麗、善良的女神,她的名字叫女媧。女媧神通廣大,一天能變化七十次。有一天,她在廣闊的原野上獨自行走,看著周圍的美麗的景象,忽然覺得好孤單,她想:在天和地之間,好像還缺了點什麼?應該再添一點東西進去,讓它熱鬧一點才對。那添一點什麼東西好呢?一路走一路想,女媧有點累了,就在一個小池子旁邊蹲下來,忽然間清澈的池水照見了她美麗的面容,她發現:當她笑的時候,池子裡的影子也跟著她笑,可要是她生氣,池子裡的影子就跟著也生氣。於是她靈機一動,就想:這世界上各種各樣的東西都有了,卻單單沒有像自己一樣的,那為什麼不創造一種像自己一樣的東西呢?這麼想著,她就順手從池邊抓起一團黃泥,摻合了水,在手裡揉捏著,成一個娃娃樣的小東西。她把小東西放到地面上,說也奇怪,這個泥捏的小傢伙,剛一接觸到地面,馬上就活了起來,歡蹦亂跳,而且一開口就能喊:「媽媽!」。看著這個自己親手製作出來的小人兒,女媧開心極了。她給心愛的孩子取了一個名字,叫做「人」。她想:有了這樣可愛的小人兒,大地上從此就不會寂寞了。於是為了造更多的小人兒,她一天天不休息地工作著,用黃泥捏了許許多多能說會走的小人。看著這些小人在她身邊跳躍歡呼,女媧開心極了。可是,一直這樣沒有休息地工作,女媧的身體也漸漸感覺到疲倦了。她想:有什麼更好的辦法可以使這造人的工作更簡單一些呢?最後,她想出了一個絕妙的好主意,那就是:她先從樹林裡找來一根藤條,然後把它放入泥潭裡,浸上泥漿,一會兒之後再拿出來,向四處揮動,這樣,泥點濺落的地方,就出現了許許多多小小的叫著跳著的小人兒,這些小人和先前用黃泥捏成的小人兒,一模一樣。
鄭康成根據《春秋緯》注《禮記》雲:“女媧,三皇承伏羲者。”認為女媧是三皇之一。司馬貞在《補史記·三皇本紀》中也認為女媧是三皇之一。但三皇五帝向來說法不一,如《尚書大傳》、《帝王世紀》等均將女媧排除在三皇之外。
3、伏羲畫卦
伏羲經常十分茫然,不知所措。在閒暇之餘,時常盤坐卦台山巔,苦思宇宙的奧秘。仰觀日月星辰的變化,俯察山川風物的法則,不斷地反省自己,追年逐月,風雨無阻。也許是他的精誠感動了天地,有一天,他的眼前出現了一派美妙的幻境,一聲炸響之後,渭河對岸的龍馬山豁然中開,但見龍馬振翼飛出,悠悠然順河而下,直落河心分心石上,通體卦分明,閃閃發光。這時分心石亦幻化成為立體太極,陰陽纏繞,光輝四射。此情此景驟然震撼了伏羲的心胸,太極神圖深切映入他的意識之中,他頓時目光如炬,徹底洞穿了天人合一的密碼;原來天地竟是如此的簡單明了——唯陰陽而已。為了讓人們世世代代享受大自然的恩澤,他便將神聖的思想化作最為簡單的符號,以「一」表示陽,以「--」表示陰,按四面八方排列而成了八卦。伏羲一畫開天,打開了人們理性思維的閘門,將困苦中掙扎的人們送上了幸福的彼岸,從而博得了人們永生永世的懷念和尊崇。
伏羲,羲皇、皇羲及太昊等,《史記》中稱「伏犧」或「虙羲」,为华胥氏之子,少典之父,炎黄之祖。伏羲传说的内容,因时代不同而异。相传伏羲氏教民结网,渔猎畜牧,制造八卦等,亦传说伏羲创文字、古琴。《白虎通义》云:“三皇者何谓也,伏羲、女娲、神农是也。”把伏羲推到三皇的地位。據傳伏羲與女娲為兄妹,
4、神農嘗百草
神農氏本是五氏之一,出生在烈山的一個石洞裡,傳說身體透明,頭上長有兩角,即牛頭人身。他的特殊外形和勤勞勇敢,長大後被人們推為部落首領,因為他的部落居住在炎熱的南方,稱炎族,大家就稱他為炎帝。有一次他見鳥兒銜種,由此發明了五穀農業,因為這些卓越的貢獻,大家又稱他為神農。他看到人們得病,又到都廣之野登建木上天帝花園取瑤草而遇天帝贈神鞭,神農拿著這根神鞭從都廣之野走一路鞭一路回到了烈山。神農嘗百草多次中毒,都多虧了茶解毒。因誓言要嘗遍所有的草,最後因嘗斷腸草而逝世。人們為了紀念他的恩德和功績,奉他為藥王神,並建藥王廟四時祭祀。在我國的川、鄂、陝交界傳說是神農嘗百草的地方,稱為神農架山區。
《神農本草經》云:「神農嘗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
5、雷澤華胥
相傳,雷澤神剛烈威猛,專司的工作是行雷布雨,人首龍身,神通廣大,居於崑崙山東南吳國西陲大澤之內,只要以手拍腹,便會發出驚天動地的雷聲,經久不絕,震耳欲聾,雷澤神得知女媧造人,並按女媧自己的模樣造了聖女華胥,便懷抱好奇之心,苦心打探華胥一族所在,終於在崑崙東南相見。為試探心意,在華胥聖女行進的前方,用腳踏出了一個巨大的腳印,最終華胥走進雷澤神的腳印,有情人終成眷屬,誕下天帝伏羲。
女媧和伏羲的母親為華胥氏。古籍多提到華胥氏因為在雷澤踩了大腳印而在成紀生下伏羲。女媧與伏羲結合,為最早的婚姻。唐代盧仝在《與馬異結交》詩中寫道:“……女媧本是伏羲婦,恐天怒,擣鍊五色石,引日月之針,五星之縷把天補。補了三日不肯歸婿家,走向日中放老鴉。月裡栽桂養蝦蟆,天公發怒化龍蛇。”
6、夸父逐日
夸(kwa1)父逐日出自中國上古奇書《山海經》,相傳在黃帝王朝時代,夸父族首領想要把太陽摘下,於是開始逐日,和太陽賽跑,在口渴喝乾了黃河、渭水之後,在奔於大澤路途中渴死,手杖化作桃林,身軀化作夸父山。夸父逐日的故事,反映了中國古代先民戰勝乾旱的願望。在中國的許多古書中,都記載了夸父逐日的相關傳說,中國有的地方還將大山叫做「夸父山」,以紀念夸父。
關於《山海經》記載夸父事蹟有眾多版本,甚至是相互矛盾。例如《大荒北經》載:“夸父不量力,欲追日景,逮之於禺谷。捋飲河而不足也,將走大澤,未至,死于此。”接著又說“应龙已杀蚩尤,又杀夸父”,说是应龙杀了蚩尤和夸父。 因此夸父的死法有兩種:渴死,或是被应龙杀。
7、西聖王母
《山海經.西山經》載:「西王母居住在玉山之山,其狀如人,豹尾虎齒而善嘯,蓬髮載勝,是司天之厲及五殘。」意思是說西王母大致像個人,形狀威猛,掌管災厲(瘟疫)和刑罰的怪物。另據「列仙全傳」所載:西王母是西華至妙之氣化生而成,與東王公分掌天下三界十方之男女仙籍,配位西方,其神格僅次於三清,十分崇高。西王母是匯集西華奇妙真氣,降誕於神州伊川的道教崇高女神,先居西方,德配坤元,主掌陰靈真氣,是洞陰至尊。傳說中的女神。掌管災疫和刑罰的大神,後於流傳過程中逐漸女性化與溫和化,而成為慈祥的女神。相傳王母住在崑崙仙島,王母的瑤池蟠桃園,園裡種有蟠桃,食之可長生不老。亦稱為金母、瑤池金母、瑤池聖母、西王母。
8、精衛填海
精衛填海的故事,出自中國上古奇書《山海經》發鳩山。相傳太陽神炎帝有兩個女兒,大女兒的名字叫瑤姬,小女兒的名字叫女娃。因久居天宮無聊,有一天,女娃駕船游東海而溺,其不平的精靈化作花腦袋,白嘴殼,紅色爪子的一種鳥,棲息在發鳩山,發出「精衛、精衛」的悲鳴,人們便將此鳥叫作精衛鳥。精衛銜草石由發鳩山飛往東海投入,誓言要填平東海。晉代陶淵明詩曰:精衛銜微木,將以填滄海。後人常用「精衛填海」這句成語,比喻既定永恆目標,更有堅韌不拔的精神為後盾。
陶淵明《讀山海經十三首》:“精衛銜微木,將以填滄海。”李賀《惱公》:“古時填渤懈,今日鑿崆峒。”
9、北溟鯤鵬
來自莊子的《逍遙遊》中記有「北冥有魚,其名曰鯤,鯤之大,不知其幾千里也;化而為鳥,其名為鵬,鵬之背,不知其幾千里也,怒而飛,其翼若垂天之雲。」這鯤鵬精於變化,通靈萬物,助天帝澄清玉宇,受敕封為九天鯤鵬。
10、千年應龍
古代傳說中一種有翼的龍。相傳禹治洪水時有應龍以尾畫地成江河使水入海。根據《述異記》的描述:「龍五百年為角龍,千年為應龍」應龍稱得上是龍中之精了,故長出了翼。相傳應龍是上古時期黃帝的神龍,它曾奉黃帝之令討伐過蚩尤,並殺了蚩尤而成為功臣。在禹治洪水時,神龍曾以尾掃地,疏導洪水而立功,此神龍又名為黃龍,黃龍即是應龍,因此應龍又是禹的功臣。應龍的特徵是生雙翅,鱗身脊棘,頭大而長,吻尖,鼻、目、耳皆小,眼眶大,眉弓高,牙齒利,前額突起,頸細腹大,尾尖長,四肢強壯,宛如一隻生翅的揚子鱷。在戰國的玉雕,漢代的石刻、帛畫和漆器上,常出現應龍的形象。
11、羲和御日
屈原《離騷》:「吾令羲和弭節兮,望崦嵫而勿迫。」古神話傳說,太陽乘坐六龍牽拉、由羲和駕馭的車,每日在天上行走。現以「羲和馭日」借指日月旋轉,周而復始,亦喻時光易逝。
羲和是中國古代漢族神話傳說中人物。是駕御日車的神。也有傳說是東夷人祖先帝俊的妻子,生了十個太陽。因為有著這樣不同尋常的本領,所以在上古時代,羲和又成了制定時歷的人。關於羲和的原型最早見於《山海經·大荒南經》:「東南海之外,甘水之間,有羲和之國。有女子名曰羲和,方日浴於甘淵,羲和者,帝俊之妻,生十日。」
12、常羲沐月
《山海經》中,常羲又被稱為「女和月母」,因為常羲生十二月,所以稱之為「月母」,而所謂「女和」,則大概是因為她擔當著調和陰陽的重任。為什麼月神要調和陰陽?這是由中國曆法的特點所決定的。由於太陽的周而復始的公轉決定了寒暑冷暖的推移循環,所以要根據太陽的運行確定曆法的季節,中國傳統曆法中的節氣就是典型的節氣;另一方面,由於月相的晦朔弦望的變化十分明顯,可以據以紀日子,所以中國傳統曆法又根據月亮的運行制定月份,由此就形成了典型的陰陽合曆。
陰陽合曆方便百姓使用,說到這裡,就可明白月神常羲為什麼叫「女和月母」了,因為常羲負責制定陰曆月份,因此她必須保證陰曆月份能夠與陽曆的季節相協調,也就是說調和陰陽,所以以「女和」為名。《山海經》說:「有女和月母之國。……處東北隅以止日月,使無相間出沒,司其短長。」就是說的這個意思。東北方在時間上相當於一年歲末,這個時候就要對一年來日月運行情況進行累計,設置閏月(最初閏月都設置在歲末,叫十三月),使日月行次實現同步,這就叫「使無相間出沒」。由此可見,常羲所從事的仍是維護宇宙之秩序的工作,所以也屬於創世之神之列。常羲為少昊之母,她與姐姐羲和開創了新天地。
又稱常儀,是月神。以古人的眼光來看, 日入西山, 是日的不得意時刻, 甚至意味著日的死亡;相反, 月入西山, 是月的歸巢, 回到自己陰性的勢力範圍。所以, 月明明由東方升起,古人卻說「月生於西」(《禮記·禮器》),從而對月神的祭儀也是向西而拜,「祭月於西」(《禮記·祭義》)。崑崙山與月神西王母即存在著這種宮室與宮主的關係, 故崑崙山又有「帝之下都」、「幽都」之稱。
13、后弈射日
后羿,又稱「夷羿」,相傳是夏王朝東方族有窮氏的首領,善於射箭。當時夏王「啟」的兒子「太康」耽於遊樂田獵,不理政事,被后羿所逐。太康死後,后羿立太康之弟仲康為夏王,實權操縱於后羿之手。但后羿只顧四出打獵,後來被親信「寒浞」所殺。神話傳說「后羿」是「嫦娥」的丈夫。后羿在的時候,天上有十個太陽,燒得草木,莊稼枯焦,后羿為了救百姓,一連射下九個太陽,從此地上氣候適宜,萬物得以生長。他又射殺死了猛獸毒蛇,為民除害。民間因而奉他為「箭神」。
歷史上有一個大羿,一個后羿,前者是帝堯時人物,後者是夏太康時期人物。傳說蚩尤被殺之後,東方各部落方國又陷於長期的內戰之中,烽火連天,民不聊生。大羿就是在這樣的情況下,臨危受命,擔負起統一東方各部族的歷史使命。 《山海經·海內經》記載:“帝俊賜羿彤弓素繒,以扶下國,羿是始去卹下地之百艱”。今本《山海經》不見大羿射日的故事,但古本中有記載。唐人成玄英《山海經·秋水》疏引《山海經》雲:“羿射九日,落為沃焦”。該九日當為九黎或多個部落方國的代名詞。宋代類書《錦繡萬花谷》前集卷一引《山海經》雲:“堯時十日並出,堯使羿射十日,落沃焦”。說明古本《山海經》中有大羿射日的故事,但在後來失落了。以《山海經》為藍本,《淮南子·本經訓》將大羿射日的故事做了總結:“逮至堯之時,十日並出,焦禾稼,殺草木,而民無所食。猰貐、鑿齒、九嬰、大風、封豨、修蛇皆為民害。堯乃使羿誅鑿齒於疇華之野,殺九嬰於兇水之上,繳大風於青邱之澤,上射十日,而下殺猰貐,斷修蛇於洞庭,擒封豨於桑林。因此,儘管二人均善射,射日神話中的羿是大羿而不是后羿,嫦娥的丈夫大羿而不是后羿。
14、嫦娥奔月
嫦娥是為了保護老百姓不被逢蒙所害,吃了仙藥,奔月升天的。所謂嫦娥,是一個神話人物選自東漢高誘註解《淮南子》才指出嫦娥是后羿之妻。后羿的妻子姮娥,演變為傳說中的嫦娥、后羿的妻子。自古以來都有學者認為稱為「羿」的有多個,處於不同時期,從而難以判斷嫦娥是何時人物。有人認為是月亮女神嫦羲的後裔,也稱「姮娥」、「常娥」。美貌非凡。姮娥是堯帝時期的神射手大羿的妻子,屬江蘇人。
現存最早的直接記錄嫦娥奔月的文本是西漢初期的《淮南子》(公元前139年成書)。其中使用了嫦娥奔月的故事作為典故引用:“羿請不死之藥於西王母,姮娥竊以奔月,悵然有喪,無以續之。”東漢高誘為《淮南子》作的註解中寫道:“姮娥,羿妻也。羿請不死之藥於西王母,未及服之,姮娥盜食之,得仙奔入月中,為月精也。”唐代《初學記》引用古本的《淮南子》,其中的版本則是:“羿請不死之藥於西王母,羿妻姮娥竊之奔月,托身於月,是為蟾蜍,而為月精”。
15、吳剛伐桂
傳說吳剛的妻子與炎帝之孫伯陵私通,吳剛一怒之下殺了伯陵,因而惹怒太陽神炎帝,被發配到月亮砍伐不死之樹。但月桂樹隨砍即合,吳剛每砍一斧,斧子砍下的枝葉就會長回樹上,經過了這麼久,吳剛仍然沒能砍倒月桂樹。吳剛的妻子心存愧疚,命她的三個兒子分別變成蟾蜍、兔和蛇飛上月亮陪伴吳剛。為了幫助父親早日砍倒桂樹,玉兔便不停地把砍下的枝葉搗碎。
《山海經·海內經》雲:炎帝之孫伯陵,伯陵同吳權之妻阿女緣婦,緣婦孕三年,是生鼓、延、殳。始為侯,鼓、延是始為鍾,為樂風。山海經所說為吳權,而後人誤將吳剛冠為“吳權”。
16、東皇太一
在女媧娘娘還沒有創造人類之前,四野八荒生存著兩個族群,一個是妖族,一個是巫族。兩個族群長期混戰,終於在一次大規模的戰爭之後,雙方劃定了地界:妖族掌管天,巫族掌管地。由於妖族的首領是帝俊和太一,所以帝俊被稱為「天帝」,太一被稱為「東皇」,還有的傳說是,太一、天帝實為一人。說的是宇宙混沌之際,鴻鈞道人手下有三大徒弟:盤古、女媧、太一,三人各有分工:盤古開天闢地。女媧造人造物。太一治理人世,並掌管混沌大鐘,控制時間運轉。
17、刑天斷首
故事出自《山海經·海外西經》。《山海經.校注》云:「刑天與帝爭神。帝斷其首,葬於常羊之野。乃以乳為目,以臍為口,操干戚而舞。」刑天是山海經里提到的一位無頭巨人,原是炎帝的手下。自炎帝被黃帝在阪泉之戰打敗之後,刑天便跟隨在炎帝身邊,定居在南方。當時,蚩尤起兵復仇,卻被黃帝剷平,因而身首異處,刑天一怒之下便手拿著利斧,殺到天庭中央的南天門外,指名要與黃帝單挑獨斗。最後刑天不敵,被黃帝斬去頭顱。而沒了頭的刑天並沒有因此死去,而是重新站了起來,並把胸前的兩個乳頭當作眼睛,把肚臍當作嘴巴;左手握盾,右手拿斧。因為沒了頭顱,所以他只能永遠的與看不見的敵人廝殺,永遠的戰鬥。而在陶淵明的《讀山海經》中有:「精衛銜微木,將以填滄海。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同物既無類,化去不復悔。徒設在昔心,良辰詎可待!」來讚頌刑天的精神。
在甲骨文和金文的记载,刑天为一人形符号,为氏族部落的象征图腾。刑天原本有可能是华夏族无名神祇,被断首后才被称作“形天”。在《山海经》的原本记载,称作“形天”,而“刑天”之得名,相信为陶渊明所改,根据《太平御览》引用《陶靖节集读山海经诗》,“刑天”意为“形体夭残”,但可能传抄错误而有“刑天舞干戚”与“形夭无千岁”二说。干,盾也;戚,斧也。
18、共工觸天
盤古開天闢地女媧造人之後,水神共工一向與火神祝融不合,他率領蝦兵蟹將,向火神發動進攻。火神祝融駕著遍身冒著烈焰的火龍出來迎戰。水神共工命令相柳和浮游將三江五海的水汲上來,往祝融他們那裡傾去。剎時間長空中濁浪飛瀉,黑濤翻騰,白雲被淹沒,神火又被澆熄了。可是大水一退,神火又燒了起來,加上祝融請來風神幫忙,風助火威,火乘風勢,熾熾烈烈地直撲共工。
共工他們想留住大水來御火,可是水瀉千里,哪裡留得住。火焰又長舌般地捲來,共工他們被燒得焦頭爛額,東倒西歪。共工率領水軍且戰且退,祝融直逼水宮,水神共工他們只好硬著頭皮出來迎戰。代表光明的火神祝融獲得了全勝。浮游活活氣死,相柳逃之夭夭,共工心力交瘁,狼狽地向天邊逃去。共工一直逃到不周山,回頭一看,追兵已近。共工又羞又憤,就一頭向山腰撞去,「嘩啦啦」一聲巨響,不周山竟給共工撞折了。不周山一倒,大災難降臨了。原來不周山是根撐天的大柱,柱子一斷,半邊天空就坍塌下來,露出石骨嶙峋的大窟窿,頓時天河傾瀉,洪水泛濫。著名的「水火不相容」典故即源於這場大戰。後來才有了女媧煉五彩石補天的事跡,大地重回正常。
《列子·湯問》:“共工氏與顓頊爭為帝,(顓頊,黃帝之裔(《山海經·海內經》)。故此戰實為黃炎戰爭之繼續)怒而觸不周之山,折天柱,絕地維,故天傾西北,日月星辰就焉;地不滿東南,故百川水潦歸焉。”
19、女媧補天
女媧氏:一位美麗的女神,身材象蛇一樣苗條。女媧補天的故事和盤古開天的故事一樣,都是中國人家喻戶曉的。女媧時代,隨著人類的繁衍增多,社會開始動盪了。兩個英雄人物,水神共工氏和火神祝融氏,在不周山大戰,結果共工氏因為大敗而怒撞不周山,引起女媧用五彩石補天等一系列轟轟烈烈的動人故事。女媧補天是一個很著名的傳說。《紅樓夢》的第一回即引用這個傳說,女媧為了補天,煉了三萬六千五百零一塊石頭,用了三萬六千五百塊,但剩下了一塊未用。有人認為,不周山暗喻房柱,其實補天就是蓋房子,女媧補天的故事,其實是講女媧這個人很聰明,會鍊石蓋屋。
20、臾區劃五行
又作鬼容區,號大鴻。傳說上古醫家,黃帝臣,曾佐黃帝發明五行,詳論脈經,於難經究盡其義理,以為經論。
臾區,又名鬼臾區(wei3 yu2 qu1),生卒年待考,號大鴻。 《史記·封禪書》:“黃帝得寶鼎,宛朐問於鬼臾區。”又曰:“鬼臾區號大鴻,死葬雍,故鴻塚是也。”黃帝之臣,五行醫學創始人,傳說中的上古醫家,他擅於五行之說,為神農氏後相傳十世之世醫。鬼臾區曾佐黃帝發明五行,詳論脈經,於難經究盡其義理,以為經論。鬼臾區的後裔子孫,就以其先祖所出部落名稱為姓氏,稱鬼氏。鬼氏族人皆奉鬼臾區為得姓始祖。
五行學說是漢族傳統文化的核心,認為宇宙萬物,都由木火土金水五種基本要素的運行(運動)和循環生剋變化所構成:木,具有生髮,條達的特性,屬東方。火,具有炎熱,向上的特性,屬南方。土,具有長養、化育的特性,屬中央。金,具有清靜、收殺的特性,屬西方。水,具有寒冷、向下的特性,屬北方。中國古代人民,上觀天文,下察地理,近取諸身,遠取諸物。五行學說也被視為中國古代樸素唯物主義哲學。五行學說採用取像比類的方法,在五行屬性的基礎上,運用生剋制化的關係,來說明和解釋事物之間的相互聯繫和變化。相生相剋是任何事物不可分割的兩個方面:沒有相生,就沒有任何事物的發生髮展;沒有相剋,就沒有事物發生髮展中的協調和平衡。相生保證了事物發展的原動力和可能性,相剋保證了事物發展的控制力和協調性。這種生中有克,克中有生,相輔相成,互相為用的關係,推動和維持事物的不斷變化和發展。
21、火正祝融
祝融,本名重黎,中國上古帝王,以火施化,號赤帝,後尊為火神、水火之神、南海神,古時三皇五帝五帝之一(有爭議),葬衡陽市南嶽區。據山海經記載,祝融的居所是南方的盡頭衡山,是他傳下火種,教人類使用火的方法,常在高山上奏起悠揚動聽、感人肺腑的樂曲,相傳名為《九天》,使黎民百姓精神振奮,情緒高昂,對生活充滿熱愛。另一說祝融為顓頊帝孫重黎,高辛氏火正之官,黃帝賜他姓「祝融氏」。在日常用語中,「祝融」是火的代名詞。祝融死後,葬在南嶽衡山之陽,後人為了紀念他,就把南嶽最高峰稱為祝融峰。
22、金正蓐收
蓐收為秋神,左耳有蛇,乘兩條龍。是為白帝少昊的輔佐神,有人說蓐收為白帝之子。還有說他是古代傳說中的西方神名,司秋。據《淮南子·天文篇》載「蓐收民曲尺掌管秋天……」也就是說他分管的主要是秋收科藏的事,所以望河樓前有「蓐收之府」牌坊。少昊與蓐收,既是父子又是君臣,故兩座牌坊同時在西嶽廟出現。《山海經》又說∶「蓐收住在泑山」。這山南面多美玉,北面多雄黃。在山上可以望見西邊太陽落下的地方,那時的光氣乜是圓的。管太陽下去的神叫紅光,據說這就是蓐收。
蓐ru4,是農的異體字。
23、水正玄冥
古官名。五行官之一。 《左傳·昭公二十九年》:「故有五行之官,是謂五官,實列受姓氏,封為上公,祀為貴神……木正曰句芒,火正曰祝融,金正曰蓐收,水正曰玄冥,土正曰后土。」
《禮記月令》:“﹝孟冬、仲冬、季冬之月﹞其帝顓頊,其神玄冥。”《楚辭·劉向<九嘆遠遊>》:“就顓頊而敶詞兮,考玄冥於空桑。” 王逸注:“ 玄冥,太陰之神。” 唐李白《大獵賦》:“若乃嚴冬慘切,寒氣凜冽,不周來風,玄冥掌雪。” 元張可久《一枝花冬景》套曲:“ 玄冥不出權獨占,青女三白勢轉嚴。”
24、鯀布息壤
鯀[gun3]:中國上古時期的歷史人物,黃帝的後裔、玄帝顓頊的玄孫,是夏朝開國君主大禹的父親。息壤:傳說中一種能自己生長、永不耗減的土壤。《山海經·內經》記載:「洪水滔天,鯀竊帝之息壤以堙洪水,不侍帝命,帝令祝融殺鯀於羽郊。鯀腹生禹,帝乃命禹率布土以定九州。」郭璞注引《归藏·启筮》说:“滔滔洪水,无所止极,伯鲧乃以息石息壤,以填洪水。”《豳公盨》的銘文有“天命禹敷土,堕山浚川。”之句,《禹贡》載:“禹敷土,随山刊木,奠高山大川。”《尚书序》亦載:“禹别九州,随山浚川,任土作贡。”顾颉刚認為敷土就是以息壤堙塞洪水。
25、木正句芒
句(讀gou1)芒,或名句龍,中國古代神話中的木神(春神),主管樹木的發芽生長,少昊的後代,名重,為伏羲臣。太陽每天早上從扶桑上升起,神樹扶桑歸句芒管,太陽升起的那片地方也歸句芒管。句芒在古代非常非常重要,每年春祭都有份。他的本來面目是鳥——鳥身人面,乘兩龍,後來竟一點影響也沒有了。不過我們可以在祭祀儀式和年畫中見到他:他變成了春天騎牛的牧童,頭有雙髻,手執柳鞭,亦稱芒童。
26、金晴無支祁
中國神話中的水怪。他的形狀像猿猴,塌鼻子,凸額頭,白頭青身,火眼金睛。他的頭頸長達百尺,力氣超過九頭大象,常在淮水興風作浪,危害百姓。大神禹治淮水時,無支祁作怪,風雷齊作,木石俱鳴。禹很惱怒,召集群神,並且親自下達命令給神獸夔龍,擒獲了無支祁。無支祁雖被抓,但還是擊搏跳騰,誰也管束不住。於是禹用大鐵索鎖住了他的頸脖,拿金鈴穿在他的鼻子上,把他鎮壓在淮陰龜山腳下,從此淮水才平靜地流入東海。
《山海經》說:“水獸好為害,禹鎖於軍山之下,其名曰無支奇(無支祁)”、“其形若猿猴,金目雪牙,輕利倏忽”。大禹治淮時,無支祁做惡被其擊敗,鎖於淮井之中,這就是著名的“禹王鎖蛟”的故事,從此淮水邊也有了著名的“支祁井”。
同時無支祁亦是古典神話小說《西遊記》中孫悟空的原型。
27、誅除相繇
相繇,也作「相柳」,是傳說中水神共工的部下,相繇蛇身而九首。所到之處皆被他吃的一乾二淨,並且將土地化為沼澤,這種沼澤的水有毒、無法飲用,因此相柳所到之地都變為無人區,連動物也不能生存。在共工被禹消滅之後,相柳繼續危害人間,禹數次將它擊敗,相繇被大禹殺死後,身體的各個部位都化成了蛇。但是相柳的血卻污染了土地,使莊稼不能生長。相柳的傳說象徵著大禹治水工作的反覆性和水災給古代人帶來的危害。
《大荒北經》:“共工臣名曰相繇,九首蛇身,自環,食於九土。其所歍所尼,即為源澤,不辛乃苦,百獸莫能處。禹湮洪水,殺相繇,其血腥臭,不可生谷。其地多水,不可居也。禹湮之,三仞三沮,乃以為池,群帝因是以為台,在崑崙之北。 ”
繇(yao2),古同“遥”。
28、玄鳥生契
在遠古的黃河之濱,一隻「玄鳥」唱著歌兒從空中飛來,帶給人們無窮無盡的遐想――它是天的使者,原始部落的人們一個個對它頂禮膜拜。一個叫簡狄的女人,吞服「玄鳥」下的蛋後,懷孕生下一個兒子叫契。契,即是閼伯,就是傳說中的商之始祖。《詩經·商頌·玄鳥》曰:「天命玄鳥,降而生商。」這就是「玄鳥生商」的美麗故事。契长大后,帮助禹治水有功,帝舜封其为司徒,并把商地分封给他,商部族开始形成和发展。
《竹书纪年·殷商成汤》:“初,高辛氏之世,妃曰简狄,以春分玄鸟至之日,从帝祀郊禖,与其妹浴于玄丘之上。有玄鸟衔卵而坠之,五色甚好。二人竞取,覆之以二筐。简狄先得而吞之,遂孕。胸剖而生契。长为尧司徒,成功于民,受封商。”
29、倉頡造字
傳說中倉頡[jie2]生有「雙瞳四目」。目有重瞳者,中國史書上記載只有8個人,虞舜、倉頡、項羽、重耳、高洋、呂光、魚俱羅。還有李煜相傳,倉頡「始作書契,以代結繩」。在此以前,人們結繩記事,即大事打一大結,小事打一小結,相連的事打一連環結。後又發展到用刀子在木竹上刻以符號作為記事。隨著歷史的發展,文明漸進,事情繁雜,名物繁多,用結和刻木的方法,遠不能適應需要,這就有創造文字的迫切要求。黃帝時是上古發明創造較多的時期,那時不僅發明了養蠶,還發明了舟、車、弓駑、鏡子和煮飯的鍋與甑等,在這些發明創造影響下,倉頡也決心創造出一種文字來。倉頡的字都是依照萬物的形狀造出來的。譬如:日字是照著太陽紅圓紅圓的模樣勾的;月字是仿著月牙兒的形狀描的;人字是端詳著人的側影畫的……倉頡首創文字的事後來被黃帝知道了,他大為感動,乃賜倉姓。其意是「君上一人,人下一君」。
《淮南子·本經訓》:“昔者蒼頡作書,而天雨粟,鬼夜哭。”漢代高誘注:“蒼頡始視鳥蹟之文造書契,則詐偽萌生;詐偽萌生,則去本趨末,棄耕作之業,而務錐刀之利。天知其將餓,故為雨粟;鬼恐為書文所劾,故夜哭也。鬼或作兔,兔恐見取豪(毫)作筆,害及其軀,故夜哭。”《旬子·解蔽》:“好書者眾矣,而倉頡獨傳者壹也。”《呂氏春秋》:“奚仲作車,倉頡作書”。
30、燧人取火
「燧人氏」,發明鑽木取火的方法。讓人們享受到光明,讓人們無鬚生活在黑暗中,他的事跡是對人類最初征服火的一曲頌歌。人征服了火,火磨鍊了人,人成了星際間的萬物之靈。
遂明國 不識四時晝夜,有火樹名遂木,屈盤萬頃 。後世有聖人,遊日月之外,至於其國,息此樹下。有鳥若鴰 ,啄樹則燦然火出。聖人感焉,因用小枝鑽火,號燧人。
31, 麟狗盤瓠
《後漢書.南蠻傳》:“昔高辛氏有犬戎之將吳將軍頭者,購黃金千鎰,邑萬家,又妻以少女……盤瓠遂銜人頭造闕下,群臣怪而診之,乃吳將軍首也。”北魏酈道元《水經註.沅水》:“盤瓠死,因自相夫妻,織績木皮,染以草實,好五色衣,裁制皆有尾。其母白帝,賜以名山,其後滋蔓,車曰蠻夷。武陵郡夷即盤瓠之種落也。”
32. 玄女賜書
《古文龍虎經註疏·卷上》:玄女演其序章註:玄女乃天地之精神,陰陽之靈氣。神無所不通,形無所不類。知萬物之情,曉眾變之狀。為道敖之主也。玄女亦上古神仙,為眾真之長。
33. 牛郎織女
中國著名民間故事,講述的是牛郎和織女故事。牛郎織女的故事,由古典中蘊含浪漫,更反映了矢志不渝的曲折愛情,折射出中國勞動人民對愛情忠貞不渝的崇尚追求和傾心嚮往,故事主要講述了一段發生在東周早期李家村來了一群下界遊玩的仙女在快樂湖沐浴,雙鳳村一放牛娃將其中一個仙女看上,二兩結婚生子,後遭天帝派兵強行將這對恩愛夫妻拆散的悽美故事,由這個故事而衍生出了中國傳統情人節(農曆七月初七)七夕節,李家村也由此成為愛情文化之鄉。
《詩經.小雅.大東》:“維天有漢,監亦有光。跂彼織女,終日七襄。雖則七襄,不成報章。睆彼牽牛,不以服箱。”——其中出現了有關織女、牽牛星宿的記載,一直以來被認為是牛郎織女傳說的萌芽和胚胎。
古詩十九首(之十):迢迢牽牛星,皎皎河漢女,纖纖擢素手,札札弄機杼。終日不成章,涕泣零如雨。河漢清且淺,相去複幾許,盈盈一水間,脈脈不得語。
(注:此詩書於織女洞內石壁上。)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