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 2013
《細雪》
《砂丘之女》
《楢山節考》
上次看《細雪》,閒談的時候,很多人都說:鏡頭美,情節細膩,感人,和服尤其好看;可是要說是好電影的話,好像還缺了些什麼?一位朋友加了句:或者還多了些什麼?我當時沒聽懂。
回來又看了一遍,這次覺得很多地方,導演都刻意加了些誇張的動作,在迎合大眾的喜好。加的並不特別明顯,再看的時候,就很顯眼了,也許有些電影,不該再看一遍的。
反過來,也許我們可以問問,刻意迎合大眾喜好的電影又有什麼不好呢?當然,見仁見智。刻意迎合的電影,往往只能討好觀眾幾分鐘,不過也許大眾也只是想高興幾分鐘。刻意迎合的電影,沒有餘味,我們不是常說:電影與人生都要以餘味定高低嗎?
我猜想好的導演是有功力拍不刻意迎合的好電影的,可惜有時被市場限制了。《楢山節考》做到了, 《砂丘之女》也做到了,《母親》,《二十四隻眼睛》都做到了。
再回味一下,《楢山節考》和《砂丘之女》。
《楢山節考》,好像老版比新版好。老版,新版都是一流,好電影。把人和人之間的樸素感情,不加演飾,不加清談的道德,赤裸裸的拍出來了。很多鏡頭裡都穿插了動物,是不是在喻意著動物和動物之間的情感,跟人和人之間的情感,如果把清談的道德去掉的話,是一樣的呢?
《砂丘之女》更是一流,好電影。像是一篇短短的散文,不到一百字,該說的都說了,沒有多加一個不該加的字。最後幾個鏡頭裡,男人的表情,先是失落,朝夕相處的女人,一旦離開,砂丘一片沉寂; 然後,表情慢慢輕鬆了,男人再也不要再想要不要出去了。
另外,《楢山節考》和《砂丘之女》的劇情,初看顯得奇怪,不太可能,導演卻能交代得合情合理。 尤其是《砂丘之女》,女人先用不挖沙,擔心壓倒房子為理由;過了些日子,說祖業不能離開;又過了些日子,承認女人一個人過日子太苦了;七年以後,女人病了,才說出村民要靠非法出賣砂賺取收入。 一層層娓婉細語說出來。當然好電影有很多不同的方法拍。幾天前,看了Cache/Hidden,吃了一驚,等到看了導演Michael Haneke的訪問,我大為讚賞他的創新和脫俗。這樣拍,可能不能交代得很清楚,可是他的方法也拍出來好電影。
其實,導演都想拍觀眾想看的電影,有時為了制造效果,太賣力,太刻意了,反而叫觀眾看出來這是效果,少了餘味。《砂丘之女》完全沒有這麼做,新版的《楢山節考》可能有一點點,《細雪》可能或多或少多加了一點。
12/5/2013 積亮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