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 2010
有錢也買不到的快樂 ---- 談談四部好電影
《西邊吉》
《頤和園》
《母親》
《二十四隻眼睛》
最近看了四部好電影:西邊吉(南韓),頤和園(中國),母親(日本),二十四隻眼睛(日本)。
化錢買票看電影,我們可以選自己喜歡看的電影看;可是要評價一部電影,也許應該順著導演的路去看電影。導演的路就是導演想拍的電影。我們可以不喜歡某一個導演的路,或者不覺得他應該走某一條路;可是要評價他的電影,還是要先順著他的路去看他的電影,這樣才能真正體會這部電影。
真正體會電影的快樂,是有錢也買不到的。
有些電影的路非常窄,不容易順著走。西邊吉和頤和園就是倆個例子。可是,在這個窄路上,倆部電影都拍的非常好,非常成功。
西邊吉的路是對韓國傳統老戲的愛好和執著,加上欣賞和理解這些藝人的孤獨,喜悲,和代代相傳的渴望。有一段,以春,夏,秋,冬,為例來講解打鼓的道理,還有一段,解釋高,低音表述憂悲的不同,雖然看英文字幕,不能完全心領神會,但是其架勢,應該是經典無疑。可惜路太窄了,大概在韓國境外,要找到知音是不容易的。
西邊吉,無論在攝影,音樂,演出,情節上,都具備了好電影的元素。我沒有能完全溶入,是因為我對韓國傳統老戲的無知。
頤和園看起來路沒有那么窄,其實他的路更窄,而且不容易說清楚。人和人之間的關系,尤其是男人和女人之間的關系,幾千年來,已經被“人性”和“道德”朔成了一個定型。要是有人敢以另類“獸性”來表達對親密關系的渴望,輕則被人側目,重則只能以死來強求和其他人的平等。為什么“獸性” 沒有“人性”善良?為什么“談情”比“性交”有禮?
如果你能順著這條路走,你就能充分欣賞和體會,頤和園這部電影裏,幾位主角對這些另類想法和行為的渴望,無奈,快樂和悲傷。這是主線,另外一條副線是“六四”和以後二十年裏中國民情的變化。主線和副線交錯在一起。大事和小事,不都是事么?
當然,就算是順著這條路走,許多人對頤和園的看法也不一樣。有人覺得不夠緊湊;有人覺得表達得不夠清楚;也有人覺得聲音效果不好,非看中文字幕不可。
“母親”和“二十四隻眼睛”,都已經是很有名的電影,連連在日本被選為前十名電影,我無需多說了。
喜歡這倆部電影的人大概為數不少,可是要能充分欣賞和體會這倆部電影,恐怕還是要走導演的路 --- 在日本軍國主義,右派,反共,勢力下,進步人士的憤怒,無奈和憂傷。
論語裏有一個重要的字是“恕”,據說原意是“包容另類”。
3/7/2010 積亮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